小九直播间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时间: 2023-12-29 03:42:52 | 作者: 小九直播间
日前,“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北京遇见博物馆开启,虽然展出的多为文物复制品,但体感互动、声光影交互等科技的运用,依旧吸引了不少观众。
三星堆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多个以“三星堆”为主题的IP展览在北京亮相。9月30日,“你好!三星堆”北京站不仅涵盖了来自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献资料、原版视频和授权文物复刻品,更通过现代科技及设备,构建了电影级的光影空间。
在VR沉浸探索体验展“哇呜!三星堆”上,戴上VR头显,观众瞬间来到数千年前的成都平原,跟随虚拟角色——讲解员“小星”、青铜小人“小堆堆”、高冷严肃的“大祭司”,一起漫游古蜀。在恢弘的神殿里感受三星堆文物的震撼和古蜀文明的前世今生。
此外,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利用摄影测量、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方法,360度复原了几乎从不对外开放的乾隆皇帝的倦勤斋,给参与者带来了“全感知+沉浸式”文博互动新体验。苏州湾数字艺术馆采用分层渲染核心技术等,按照1∶1比例高清复刻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后呈现的动态数字长卷《画游千里江山》,让游客在置身其中的同时,产生“神游物外”之感。
这些“无文物”的沉浸式展览除了用灯光点缀空间,多以数字技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文物,既保护了文物,也优化了观众游览体验。观众在观展时,还可与主题板块内容做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介绍,随着体验产品和服务的一直更新,文博展览正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集聚地,体验性与互动性更强的沉浸式业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沉浸式体验能轻松的获得年轻人的青睐,主要在于其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曾繁文说。
“尽管实物在展览中的地位无法替代,但科技的运用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创意。”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首席专家马健认为,“科技与实物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体验,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首都师范大学创意产业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嘉看来,文物数字化可使文物信息的传播与文物知识交流更方便。博物馆能够最终靠互联网,以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全球进行广泛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文物宣传范围和力度。另外,一旦实体文物受到损毁,或在保管过程中被腐蚀,那么,文物还将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也可近距离、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文物的魅力。
“参与沉浸式文物IP展览的主体不仅有博物馆,还有获得IP授权的民营机构。”郭嘉介绍,数字技术丰富了博物馆的形态。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虚实融合技术将逐步推动博物馆向沉浸式博物馆跃进,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
对于沉浸式文物IP展览,观众评价褒贬不一,沉浸式光影展览无法“沉浸”进去、“内容太单薄”等成为吐槽点。目前市场上的光影展除了内容上良莠不齐、形式单一,在技术环节上也相对薄弱,直接影响观感体验。马健坦言,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在沉浸式文物IP展览空间植入优质的文化内容,更大程度发挥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是未来博物馆在打造沉浸式文博空间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曾繁文表示,对文博机构来说,沉浸式文博展览不能一味“炫技”而忽略文化内涵。要结合自己的文化资源和特色,用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探索,真正让“沉浸式”落地。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观众思考展览背后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内核。曾繁文建议,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要更加重视内容和场景的融合创新、文化氛围的科学营造、游览的设施配套和博物馆主题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等。
“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时代的文化表达、艺术创作、文旅消费与情感共鸣,其应用前景日益广阔。”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所言,通过实体物理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认知之间的跨界融通,可以营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博览体验路径,同时打破原有的展陈阈限,充分调动每个参观者的个性化参与,参观者与数字文物“沉浸式互动”,能更加进一步增强参观者对展陈内容的体验、领会与沉浸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