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直播间

声音 公共自行车退场之后不应是闲置荒废

时间: 2024-01-22 00:24:14 |   作者: 小九直播间

  2021年,北京市主城区公共自行车陆续停止运营,退出历史舞台。作为绿色出行的“倡导者”,公共自行车不仅曾积极助力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其理念也催生了“共享自行车”这样一个市场。但在悄然退场之后,大量的公共自行车却被荒废弃置在许多高架桥下,日晒雨淋,市民质疑其背后是令人痛心的国有资源“浪费”。那么,为何公共自行车退市后没办法得到及时处理?现象之下是不是真的存在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唐先生:您看这一堆大概有小200有吧? 其实不止这一堆,您看还有再远一点到那都有……

  市民唐先生所说的是通州区土桥地铁站桥下大量被闲置荒废的公共自行车,也就是早年被人们所熟知的“小绿单车”。仅仅在那一座桥下,粗略估算就有近千辆。对这些被弃置在这里长达2年的公共自行车,唐先生话语中透着痛心:

  唐先生:当时可是投入了那么多的钱弄的这个自行车,那现在就直接往这一弄,不要了,这多大浪费啊。

  而且,这里的“近千辆”还只是冰山一角。随后的调查中,“问北京”记者致电北京市通州区城管委时,停车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如此闲置等待处理的公共自行车多达10多万辆。

  城管委:对,像咱们这个领展(购物广场)底下, 然后都是统一堆放的,整个通州区得10多万辆。

  类似的情况也不只在通州区。“问北京”记者问询了北京市的丰台区、海淀区、东城区等多个主城区,曾经运营良好的公共自行车,最终的命运大同小异。

  丰台:目前我区的公共单车目前属于封存管理状态,目前还没那个意向进行资产处置。

  东城:因为政府那边早就把这个车给相当于下架了,这些车早就在前几年都撤了,应该是集中处理了。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项目2012年前后启动,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公共交通项目,曾经以其环保、便捷、实用的特点,很好的推动了市民的绿色出行。然而,随着市场化,且更有新技术属性的共享单车的普及,公共自行车2021年彻底退出市场。在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沈立军看来,公共自行车显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沈立军:因为公共自行车有一个弊端,就是它是有桩的,然后它的分布的网点是有限的,实际上市民还是很不方便。

  公共自行车的推出,蕴含着政府部门服务于民、推动环保的理念。而退出市场也因应着市场的变化,把可以交由市场完成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完成,这本无可厚非。正如沈立军所说,公共自行车低收费、高成本,对政府财政而言显然也存在着不小的压力。

  沈立军:因为政府投的时候它需要那个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然后还有包括人员去运维这个公共自行车,可能费用会更高,这个对于政府来讲,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

  公共自行车退市,政府从市场抽身,这本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消耗之举。然而,退市之后的公共自行车,却没有及时处置,闲置堆放,由此却又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和“财政损耗”。在北京市通州区市民唐先生看来,那些使用年数的限制并不长的公共自行车被当成“废品”一样堆放在桥下,风吹日晒,灰积雨淋,是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唐先生:弄的时候是政府出资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它如果现在不用了,常年堆积在这里,它变成一个垃圾了,那这是不是属于一种国有资产的闲置或者说浪费呢?

  为什么退市的公共自行车会如此弃置堆放,北京市通州区公共自行车原先的一名负责人刘先生解释说,因为这些车辆属于国有资产,所以资产清算等工作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手续。

  刘先生:因为它属于国有资产,现在就是一直在走这个资产处置的这么一套流程。停运之后要把这么多东西还要再交还给政府,但是你不能交还一堆这个自行车了,就要把它变成资金,来交给区里。所以现在他得需要有一些认证,还有一些招标。

  不过,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国有资产的后续处置,或许流程上需要更加严格,但这并不应该成为让其闲置,不去及时处置的理由。

  朱巍:这样的一个东西也不是一放了之的, 因为放在这一个地区时间不用太长,这些车真的就变成废铁了。国有资产特别是像这种自行车,如果长期不用,它贬值速度要比市场的降价速度快得多, 所以我认为这个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它每多放一天, 市场的价值的贬低可能会更多,手续是不是应该加快一些?

  处置流程的严格让处置周期加长也许只是一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管理者或许还有一层潜在的心理,那就是:宁愿选择不处理,也不愿冒险承担处置不当产生的责任。

  马亮:我们现在其实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就是重责任轻效益,现在对国有资产持有人的问责,它问责的是滥用国有资产,或者说利用国有资产谋取私利,这样一种行为是要问责的,但是对于国有资产贬值,甚至因为处置不当,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方面的问责相对是比较轻的。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那不如让资产去闲置甚至流失,而不去考虑这个资产去怎么创造价值。

  背后的心理只能是一种推测,但长期荒弃却是事实。其实,对于自行车这种有着实实在在市场需求的资源,以某种合适的方式产生价值,完全是能做到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就建议,盘活公共自行车这样的国有资产再循环利用渠道,就能最大化其价值。

  马亮:我觉得要想处理好公共自行车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考虑怎么样让这样一些公共自行车活起来,实际上若能够打通相关的政策, 让这样一些公共自行车进入公共资产的拍卖市场,由相关的市民去进行购买,他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 我觉得是可以最大化的利用这样一些公共自行车的价值。

  在北京公共自行车的处置过程中,也不失可供借鉴的例子,且呼应了马亮的建议。北京大兴区城管委的工作人员就曾介绍,通过拍卖的方式,大兴区将停运公共自行车的处置权交给了原先负责运营的企业。

  大兴区城管委:那个自行车原来是算咱们那个国有固定资产,然后通过财政局的网上拍卖,现在是已经拍卖给原来那个那家运营公司 。此公司中标了相当于,这个固定资产属于他们公司了这个自行车。

  “问北京”记者也曾现场探访了大兴区向市民优惠售卖公共自行车的现场。这些自行车根据上市时间、使用状况、车辆配置等,分为了多个价位,被转卖销售给有需要的市民。这无疑是一种回馈市民的方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国有资产处置固然有其严格的规定,但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甚至变废为宝,是有可能的。

  朱巍:其实现在变废为宝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个包括再次投入到这个市场化运营里面, 包括找第三方进行这个修理完之后,再流入到市场里面,这都是可行的。这些车辆可能所有权的转移也许会手续比较多,因为毕竟是国有资产,但如果是用租赁的方式, 用转移使用权的方式,就会相对来说快捷很多。

  而且,打开思路,可供选择的方式还可以更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单菁菁就表示,只要是有关部门肯想办法,肯付出行动,就比现在“堆之”、“放之”、“弃之”的结果要好很多。

  单菁菁:我觉得可以有几种方法,一种是否能比如说跟共享自行车进行对接,进行简单的改造,加装一些智能设施,它(就)可能变成共享自行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政府跟企业(合作)来消化。还有一个跟异地(合作)来消化。因为还有不少的一些地区其实是需要这么多东西的,它能成为一些资源。那可以跟这些——比如说贫穷的地方或者交通不便的地区,(就是)需要这些自行车的一些地区来共享。那我觉得可完全通过一些途径,比如说一些公益组织的途径,把这些车子捐赠到那些地区去。总之都比产生这样的一个大量的物资浪费要好很多。

  当然,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所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创新思维,并将有关政策打通。如此才能盘活资产,创造价值。

  马亮: 事实上我觉得从国有资产的处置来看,很重要的就是要考虑怎么样去打通相关的政策, 能够让这些国有资产重新盘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