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一夜成名”背后尔滨的“一千个日夜”

时间: 2024-06-17 05:40:13 |   作者: 解决方案

  封冻的松花江畔,呼啸的寒风犹如奔涌的江水,令旌旗翻飞猎猎作响。在急促的鼓点声中,“冰把头”高声诵读祈福词:“取之晶莹,耀之光芒;万千灵秀,化柔成刚……”

  这个冬天,取自松花江面的第一块冰,就在众人的见证下,在振奋人心的采冰号子声中,由十几个采冰汉子共同运送上岸。

  这一天,是2023年12月7日第四届哈尔滨采冰节,此时,距离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还有11天,距离实现元旦小长假旅游总收入近60亿还有25天,距离今天,2024年的除夕,还有整整64天。

  喧闹开启前,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一条条车辙划过江面,满载着冰砖驶向即将建成的冰雪大世界。25年间,一座又一座冰雪王国自无数匠人手中诞生,哈尔滨的冬天也因他们而倍感温暖。

  这个冬天,维度新闻“蓄谋已久”地策划了一场跨越数月的采访。我们见证采冰人在寒冰中的“热气腾腾”的坚守,见证冰雪大世界设计师“精准”的浪漫,见证坚守12年的冰城“左右哥”不灭的执着,也见证着这座城市“一夜成名”背后,那“一千个日夜”的故事。

  2023年12月8日,凌晨3点的松花江上,几声粗粝的采冰号子划破夜幕,借着城市稀疏的灯光,千余名采冰人挥起了冰镩,坚定地凿开了近一米厚的松花江冰面。

  刘志文也是其中一员,新世纪伊始,他加入到采冰人的队伍中,“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来年。”

  刘志文来自被称为“采冰之乡”的松北区万宝镇。每年12月,来自哈尔滨周边县市的农民会汇聚于此,迎接任务的开始。“一个村就能整好几个三十几人的采冰队,采冰人就是我们这最大的‘特产’。”

  采冰的工作很辛苦。刘志文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顶着凛冽的寒风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上全是汗,衣服有时候沾上水,冻得比采上来的冰块都硬!”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收入比较可观,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万多,不过刘志文觉得,更重要的是采冰带给他们的精神价值,近千名采冰人、几百辆运冰车、近万立方米的日采冰量……

  当松花江上的冰层厚度达到0.3米时,长约1个月的采冰黄金期便开始了。按照冰雪大世界的用冰规格,一块整冰长1.6米,宽0.8米,重约1吨,“要求严格,每一个环节都很有讲究,容不得半点马虎。选冰、炸冰、捞冰、运冰、砌冰……冰镩打太深了不行,冰块缺角也不行。”

  首先,采冰人要找到一块理想的采冰区域,然后再“开冰线”,在冰层上拉线测距,用冰锯进行初步切割,将巨大的冰层分成棋盘格般的小方块。接下来,采冰人沿着冰线排成一队,喊着整齐的口号,一齐奋力将冰镩下砸,把冰层分成冰排,再将冰块拽出江面送到出冰机上,最后由运冰车统一运往冰雪大世界的施工现场。

  作为一名“老把头”,刘志文不仅见证了从人工采冰到机械化采冰的全过程,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智慧。

  “以前采冰纯靠人力。手里拿着20多斤的冰镩,喊着号子凿,最后大家一起用绳子生拉硬拽,一块1吨的冰块,每一块都是大伙儿用尽全力拽上来的。”看着兄弟们这么辛苦,刘志文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如果用机器把冰块运送到岸边,方便叉车装运,肯定能节约人力和时间。”带着这个想法,刘志文从2011年开始琢磨发明采冰机。

  没有专业相关知识,也没有参考依据,起初,刘志文只能凭借使用农机的经验,把一台四轮机改装成了采冰机,但仍然没有摆脱“拉拽”的原理,效果也不理想。

  隔年,刘志文想到了利用传送带的原理,他在脑海中构思完整体框架后,就开始实践。为了节约成本,他从废品站“淘”了不少零件,花了三千多元拼凑成一个两吨重的机器。机体虽然成功运转起来了,但由于自重问题,加上冰块成吨的重量,直接把冰面压碎了。“差一点就成功了!”

  但是刘志文始终不甘心、不服输,带着这样的想法,2015年,刘志文决定再搏一搏。他和兄弟们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这一次,体积和重量的问题都解决了,采冰机发明大获成功。“虽然这次的成本到了一万多元,但大伙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自此,哈尔滨的采冰工作效率极大的提升,甚至这采冰机的技术还传到了辽宁和吉林,备受好评。虽然受制于采冰期的时长,他的机器并没有实现量产,但对于刘志文来说,这几台机器都是他的“宝贝疙瘩”。每次使用过后,他总会反复检查,闲暇时,刘志文总摆弄这些机器,除了进行保养外,还要琢磨如何再精进一下设备的功效。

  “苦,是真的苦。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面,寒风刺骨,无处可躲,大家需要在凌晨三点半到达江面,从天黑‘熬’到下一个天黑。军大衣、双层厚棉裤、狗皮帽子、防滑垫,全副武装起来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自己不冻伤。”刘志文和兄弟们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上一口热乎饭。“过去大家都是自己带饭,在保温杯外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棉布,即使裹这么多,吃的时候也只是温乎的。”

  现在虽然有了统一配餐,但在空旷的冰面上,开盖几分钟饭菜就凉透了。“所以大家都是3、5分钟扒拉一口快速解决。饭后也没有午休,套上手套、抄起冰镩,回江面继续工作。”

  2023年12月11日7点,匆匆洗了一把脸,隋志忠套上棉衣走出家门。“昨天忙到半夜,今天起晚了,还得赶到冰雪大世界大滑梯施工现场,看看咋样了。”

  虽然11月份降下的大雪让游人欣喜万分,但却给隋志忠和他的团队“浇”了一个“透心凉”。大雪覆盖江面导致结冰缓慢,同时又赶上暖冬,冰雪大世界还要提前开园,“消息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紧急。”从开始建设大滑梯以来,隋志忠的眉头始终紧锁着。

  从2000年的第二届冰雪大世界开始,隋志忠已经在这片冰雪王国摸爬滚打了24年了。“冰雪大世界里几乎所有项目我都参与建设过,其中最多的是大舞台,从‘’到‘莫斯科红场’,从‘欧陆城堡’到‘韩日景观’……2017年还有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使用的‘天坛大舞台’。大滑梯的建设也参与过几次,但这次的顶级规模、滑道最多,挑战肯定是有的。”说起他与冰雪大世界的缘分,隋志忠如数家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在冰雪大世界的建设中不存在,新冰持续不断地送来,加上去年的存冰,使得施工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一辆辆装载着冰块的车队像一条冰龙,穿梭在存冰场和建设工地之间,900多名工人和几十台各类型的机械设备将这些看似杂乱的冰块堆砌在一起,只几个昼夜大滑梯便有了雏形。

  “我们将900多人分成几十个班组,几乎是每20米就配备一个班组和相应的设备,按时按距离分配任务。因为大滑梯施工的特殊性,施工只能从早6点持续到晚6点,为了按时交工,整个团队都‘疯’了一般地干,除了吃饭几乎没人在休息,小组完成手头分配的工作,就马上跟指挥部再要工程量。”隋志忠骄傲地说:“我们团队里基本都是老手,有些人跟了十几年,大家都知道冰雪大世界对哈尔滨意味着什么,所以除了有经验,还都有一股子‘不完工不休息’的狠劲儿。”

  原本20天的工期并不富裕,这次冰雪大世界还要提前开园,按期交工除了900多人的奋战,不断精进的工具也让项目建设事半功倍。

  因为以前做过木匠,又在建筑施工工地工作了几十年,隋志忠把很多木工和土木工程工作中使用的器具化用到了冰建上,创造出很多冰建的“利器”。

  “十几年前,建设工地上锯片飞转、冰屑飞舞,蔚然成景,但轮盘锯切割耗时,还经常造成冰块爆裂,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的油锯,既方便又轻巧,现在已经全面取代轮盘锯了。”

  此外,施工现场还采用了越野叉车和越野钩机,“考虑到大滑梯的坡度、角度、弧度,我们都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去定点,我今年还学会使用无人机,这样更立体直观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大滑梯,甚至还用上卫星定位,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隋志忠说,“我们不断地去突破、不断地去精进,我们有最出色的工人,有众多专利技术和专业的工具,一切都是为了冰雪大世界的建造和这座城市最美的冬天。”

  2024年1月5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隋志忠悄悄回到了冰雪大世界。站在超级大滑梯的滑道旁,他感慨万千,“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我感觉之前受的苦都值得!”

  今年的滑道从去年的8条增加到14条,从起始点就开始转弯,每一段长度、每一段的坡度、每一个弧度都体现了团队的精益求精。“每4个滑道一个标高,围墙也不似往年把游客‘藏’在里面,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墙的高度,让游客能够互相看到彼此,感受大滑梯的速度与激情,整个冰雪大世界的美景也能一览无余。有游客站在围墙上还拍摄了日落,那条视频让我们团队很多人看得都掉了眼泪,我们觉得很欣慰,成就感爆棚。”隋志忠动情地说。

  “我今年已经59岁了,跟冰雪大世界建设折腾小半辈子了,虽然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冰冷的’,但这份感情却是‘火热’的。说起来很有意思,今年最长的滑道是521米,对年轻人来说是个浪漫的数字,而对我来说,这一个数字也诠释了我对冰雪大世界的热爱。”

  就像“超级大滑梯”一样,521米的距离不单单是“我爱你”,更是每一米的突破自我和每一米的极致之美。

  2024年1月10日,下午4时,当最后一丝暖意从云层中隐去,在冰雪大世界雪花摩天轮西侧的冰雪汽车芭蕾秀场周围,等待观看演出的游客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风更冷硬了几分,地面上的浮雪被吹得打了几个转,去向更远的地方。

  看着场外不断涌进来的观众,来自山东临沂的特技车手王斌忍不住又一次地检查了自己的摩托车,虽然已经是一位“老司机”,但面对这种阵仗,王斌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紧张,“不仅外面的观众想不到,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在冰面上表演摩托车特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快流逝,很快,在DJ一声比一声激昂的主持声中,王斌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装备,一路轰鸣地驶入场内,观众席随即爆发出响亮的口哨声和呐喊声。

  简单兜了两圈进行热身过后,王斌便开始配合背景音乐流畅地展示各种特技动作。直立站在行驶的摩托车上只是开胃小菜,紧接着又上演了原地翘头向前行驶。摩托车后轮以近乎垂直于地面的角度绕场快速行驶,这期间,王斌的两只脚在同一个踏板上交替站立。巨大的冰场之上,一人一车的身影如游鱼般灵巧,又似芭蕾般美妙,紧张刺激的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观众们的阵阵惊呼声中,王斌又开始挑战更加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一只脚踩在摩托车座椅上,一只脚操纵车把向前行驶并进行小范围转弯。就在观众为他捏了一把冷汗的时候,没有想到他突然一个转身,背对着行进方向,站立着单脚操纵摩托车稳稳地向前行驶,观众席瞬间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

  接下来,王斌又配合2辆赛车上演了一出“孙悟空大战牛魔王”。骑着摩托车的他宛若脚踏七彩祥云,与2位“牛魔王”展开周旋与追逐,被赛车衬托得更加小巧的身影快速穿梭于赛车之间,灵活的身姿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视线。最后,随着王斌一脚油门冲出围挡,这场惊险刺激的冰雪汽车芭蕾秀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结束表演回到暖棚后,王斌喘着粗气等待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毕竟这一晚还有3场表演等待着他。别看王斌才26岁,但他可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了。不仅拥有7年摩托车特技表演的从业经历,还获得过全国特技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摩托车在冰面和柏油路面上抓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需要用专门的防滑钉胎,这也导致例如‘翘头’等特技动作做起来更费力,更需要技巧。所以第一次表演前我专门在冰面上进行了练习才渐渐习惯,当时倒是没有害怕,就是觉得很兴奋。”王斌开心地说,“我现在每天下午2点来上班,演出是每晚的5、6、7、8点。每次上场前都需要提前热身、热车,既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希望能把最好的状态奉献给所有的观众们。”

  早年间,王斌主要是做汽车维修工作,后来慢慢接触到了摩托车。有时候看见其他人在马路上骑摩托翘头就会不自觉被吸引,于是开始了自学之路。2016年至2018年期间,王斌的训练主要靠模仿网络视频,脚和锁骨都曾骨折过,擦伤更是不计其数,可即便如此也不曾令他退缩。随着技艺的增长,他开始尝试参加比赛,终于,在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之后,他走上了职业特技车手的道路。

  “其实我并不是‘南方小土豆’,毕竟我有着哈尔滨“血统”,因为我爸爸就是在哈尔滨出生的,所以当收到冰雪大世界的工作邀请时,我很开心,这就像一场有‘爱’的双向奔赴。”对于王斌来说,这一次的哈尔滨之行既挑战了自己冰面摩托车特技的水平,又是一次归乡之旅。“冰雪大世界的冰雪汽车芭蕾秀可以说开创了冰雪汽车特技秀场的先河,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队友们的精彩表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摩托车、汽车特技表演,并且吸引更加多的游客来到哈尔滨,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和乐趣。”

  而当被问及来到哈尔滨有没有逛逛其他的景点时,王斌笑着挠头说道:“还没有来得及,现在每天游客都很多,我们也希望把最精彩的表演带给大家,可能之后会抽时间看看吧。”

  2024年2月3日,晚上19时,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想大舞台上,在“左右哥”的招牌口号声中,万人雪地蹦野迪将冰雪大世界的夜晚推向高潮。

  “每年冰雪大世界一开门,我这个季节性主持人就‘上线’了。”在冰雪大世界开园的3个多月里,“左右哥”每天上午的时段相对轻松和自由,通常,他会看看网上的段子,刷刷视频,研究接下来的演出要说点什么,整点什么样的段子。

  下午2点左右,“左右哥”开车前往园区,与团队汇合,对当天的表演进行一些梳理,“现在火了,直播请了专业的团队,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下午4点20分准时开始直播,4点30分开始现场演出,每场演出期间的休息时段他基本会和游客与网友互动,演出结束后,还要继续和团队复盘,处理一些演出和直播中发现的问题。“回来后一般要研究讨论2、3个小时,所以说一天还是‘紧忙乎’,强度还是挺大的,而且这样的一种情况要持续到闭园为止。我现在最怕感冒生病,怕游客来了看不到我,每天都要吃各种药预防感冒。”

  当“雪地蹦迪”和“左右哥”成为了冰雪大世界乃至哈尔滨的一个IP,对这种的殊荣,“左右哥”表现出冷静的一面。

  “左右哥”本名叫姜可东,艺名腾越,2011年开始从事婚礼主持。在一次婚礼现场,被现在的节目负责人李晓曼发现,于是,他的舞台来到了更广阔的冰雪大世界。

  “站在这个舞台已经12年了,拿老人的话说一个轮回了,这其中有苦也有甜,台下最少的时候就几个观众,后来几百人、几千人,到今年的上万人,说不高兴、不兴奋,那是假的。”“左右哥”说,“想想前几年,因为特殊原因园区闭园,看着空荡荡的园区,心里说不出来的酸楚,心里挺难受的,甚至当时都有过转行的想法,但我记得我爸跟我说过一句线年,挺着就完事了’,果然现在否极泰来了,拿咱东北话讲‘火得都不像话了’。”

  “其实我与网络接触得非常早,2018年,‘左脚、右脚’的视频就是我录制的;2019年在冰雪大世界演出,粉丝从5万涨到了60万,‘左右哥’的称呼也不胫而走;到了2023年,哈尔滨文旅推出的‘我姓哈’,那个声音也是我录的。”“左右哥”表明了自己也曾迷失在网络中,后来是母亲的嘱咐让他安定下来,“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时候很多东西会被放大。我曾经也‘飘过’,账号也被人骗走过,后来再涨粉就淡定了许多。”

  而对于哈尔滨被称为网红城市的说法,他认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爆火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厚积薄发。

  “我认为咱们的硬件很硬,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特色的文化积累,这都是一点点沉淀下来的东西。同时也通过民间的各种整活儿展示了我们服务上的小细节,这一切都应验了那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今,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上万名游客,“左右哥”感慨颇深,“首先我要感谢冰雪大世界给了我一个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也要感谢这个城市教会了我默默付出,也要感谢所有游客朋友,是他们让我、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坚持。”

  2024年2月8日,腊月廿九,晚上10点。冰雪大世界的火热气氛随着游客的散去逐渐冷却,而在园区的大门口,却持续上演着一场“速度与温情”的接力赛。

  “来来来,免费接驳车,上来先暖和着,人满了就走!”哈尔滨新区公交新三车队队长王磊在寒风中吆喝着,在他周围还有数名新区公交车队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向游客介绍接驳车。

  每年一到冰雪大世界开门运营,哈尔滨交通集团新区公交公司便担负起了冰雪季运输的任务。“我们车队已经承担这个重任好多年了,我们不仅要肩负着冰雪季运输任务,还有整个冰雪大世界接驳车队的管理工作,压力确实不小。”王磊说。

  王磊回忆,这个冬天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赶上了一个“大活儿”。从冰雪大世界开园当日起,游客量就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这也考验着所有公交人的智慧。

  “所有的公共交通,都集中在冰雪大世界的东门,游客也相对集中,存在着聚集的风险,于是我们迅速启动园区东、南门间的转运接驳任务,每天安排至少10台车辆免费运送游客。”王磊介绍到,“最难的还不是开园那几天,而是跨年夜,当晚我们准备了近百辆车待命,与冰雪大世界无缝对接,保证游客出园后能迅速疏散。”

  那一晚,公交2路、8路、12路、95路、101路、102路、103路,百余名车管人员及车长,将几万名游客送到目的地后,忙完收车,基本是凌晨两三点钟。

  “最近每天都忙得脚打后脑勺,我们要求所有人员在每天9点之前抵达冰雪大世界停车场,一直到晚上10点,但其实是跟着园区闭园时间走,他们延时我们就一直盯着。”王磊说:“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时间,比如我其实是每天早晨5点多就得出门,6点就要到车队去布置一下工作,然后再赶到冰雪大世界,晚上闭园后还要把车开回车队,并复盘当天情况,安排妥当才能回家。早一点到家大概十一、二点,晚的时候甚至凌晨两三点钟吧。”

  其实苦点累点倒没什么,但一直如此忙碌,家人还是有些埋怨。“你看我从开园到现在天天如此,家里孩子都顾不上,孩子正是上初二学习紧张的时候,一说这个我这眼泪都要出来了。”顾不上还在拍摄的镜头,王磊赶紧起身躲过我们的视线,擦拭一下眼角的泪花,东北糙汉在内心深处也有其最柔软的地方。“其实我爱人也理解,就是怕我累坏了,作为公交人的家属,这些年其实她也习惯了。”

  除了冰雪大世界园区内东门至南门,以及雪博会至冰雪大世界之间的免费转运班车外,新区公交公司还开通了冰雪大世界东门、南门至中央大街的一站式定制专线;冰雪大世界途经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至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和冰雪大世界途经外滩雪人码头至群力体育公园的旅游定制专线。与此同时,在冰雪季期间,利用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客流真实的情况,灵活调配车辆,适时增加运力,自冰雪大世界专线开通以来,每天拉载乘客约5000人次。

  而在车上,公交车队的“糙汉”司机们纷纷化身知心大哥。“乘客大多数都是外地游客,对线路、停靠点都不熟,坐车时问题也会更多。比如下车咋走、去哪儿买票,哪些景区好玩儿,甚至还会问哪里有好吃的。”王磊半开玩笑地说,把我们司机都逼成了“夹子音”,“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让所有司机都了解一下基本情况,服务要更周到,态度要更热情。”

  虽然每天晚上要运转近20次、专线次,每个司机都是高负荷工作,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旅游的火爆来之不易,大家都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在滚滚向前的车轮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哈尔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4年2月9日,除夕。此时此刻,还有着太多太多人在为这座城市挥洒温暖,收获感动。正是因为有他们,哈尔滨才在六十余年的冰雪旅游积蓄力量,那“一千个日夜”的沉淀,迎来“一夜成名”的升华。

  “一个人、一个城市不会永远在聚光灯下。”在采访中,“左右哥”的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只要做好现在的每一天,热爱当下的每一分钟,然后相信未来。我们是共和国长子,勤勤恳恳地做事,默默地付出,我愿意相信我们会好起来。”他笑着说,“会好起来的。”

  哈尔滨居家社区养老新方案出炉 5月底前每区至少建2个“居家养老中心”1个“助老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