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的“梦中情房”都经历了那些变化?

时间: 2025-05-01 13:14:11 |   作者: 内燃叉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二次飞跃式大发展时期,第一次是从1949年到1976年,最大的成就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各项基本的建设;第二次是从1977年到今天,最大成就是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全面、巨大的发展。

  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农业和农村的世纪大蜕变,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惊喜、欣慰、振奋、深感幸福。

  以下,将仅通过回顾近五十年来,农村住房建设方面的跨越式大发展,以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土坯房和茅草屋,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的住房情况,即便如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出来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和战争,整个国家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浴火重生、欣欣向荣,各项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由于极左路线下工业优先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大集体模式对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束缚,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严重滞后,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升,住房条件也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当时,中国农村住房建设以土坯房和茅草屋为主,屋内空间狭小、地面潮湿,维护成本比较高,墙面需要补洞或防垮,地面需要铲平或填塞鼠洞,麦秸或茅草覆盖的屋顶三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狂风和暴雨都会对房子造成严重损坏,有时候甚至是致命性的。

  老一辈人至今都对当时的住房条件记忆犹新,很多人都忘不了当时在生产队牛棚里上学读书的情景,那里不仅四面漏风,八面漏雨,而且臭气熏天。

  老一辈人当时的“梦中情房”,无非是用砖瓦建造起来的,既不透风漏雨,又宽敞明亮,让人住起来放心的房子。

  而随着有“十年浩劫”之称的的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农村开始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蜕变。

  1977年是中国结束“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第一年,这年发生最大、最具影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恢复高考。

  1978年中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自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年的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一场关系到全村命运的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大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因此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后来的历史表明,小岗村民自发的这场秘密会议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关系小岗村全体社员的命运,更关系到全国8.4亿农民的命运,而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也才不过9.6亿。

  可以说,当年小岗村的这样的做法,既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可行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数据显示,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总产量为66吨,相当于全生产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尽管如此,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很难从大集体生产模式中转变过来,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1980年5月31日,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紧接着,198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精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此后,随着中央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和推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农民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迅速宽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迅速掀起了一股兴建红砖大瓦房的历史潮流,几乎是一夜之间,农村面貌便焕然一新。

  同时,在房屋装修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比如新建的红砖大瓦房室内,慢慢的出现水泥地坪、水泥卫生墙,甚至就连猪圈、厕所都是水泥地,而这些在后来都成了最基本的。

  农村住房建设对于砖瓦和水泥等,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能获得充分满足,也反映了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已得到了巨大提升。

  事实上,同时期的城市住房建设也在探索和兴盛起来,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新的居住理念开始对农村住房建设产生影响。

  其中,楼上楼下的城市生活样貌,正逐步向着农村蔓延,人们的“梦中情房”也变成了小洋楼。

  农村最早出现的楼房,甚至在红砖大瓦房兴盛之前,尽管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但却预示着农村住房建设的未来。

  那个时候,在村子里能盖得起楼房的家庭,至少都是善于经营的“万元户”,又或者有特殊背景或门路。

  那时的楼房,楼梯道大多设计在两端,有点像城里的职工宿舍楼,而且在建设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小型起重设备,需要用竹排和钢管搭建起一个长长的斜坡,以便建筑工人们将预制板抬到楼上。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住房建设开始更多的出现小洋房,此时的楼梯间也改到了房子中间,房间布局也转向城市居民的套房样式。

  在楼房建设方面,小型吊机开始普遍的使用,除了用于吊装预制板外,还能吊运钢筋、水泥、砖瓦和木材等,更少的人、更高的效率、更短的时间,让建筑工程量慢慢的变小,越来越轻松和容易。

  最常见的楼房是“二带二”,即一层两个进深,共两层。人口多的家庭会建造“三带三”,甚至“四带四”。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还有“二带一”“三带二”或“四带二”的楼房样式。

  为了建造小洋楼,很多家庭是把原来的大瓦房扒了,在旧址上新建楼房;而还有很多家庭则是将大瓦房保留下来,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使用,形成一个二进院落。

  这个时期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瓷砖,由于结实耐用有光泽,而且干净平滑易打理,从厨房灶台到浴室卫生间,从客厅卧室的地面到楼房外面的墙体,各式各样各种规格的瓷砖被普遍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不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段时期大多数楼房都没有设计厨房和厕所,而厨房和厕所要么是接着使用原本旧的,要么是经过改造或重建新的。

  同时期城市里的居民住房,厨房和厕所大多数都在室内,这种由于条件限制带来的改变,也慢慢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成为农村住房建设的新趋势。

  随着财富的不间断地积累,农村人的“梦中情房”也慢慢变得“高大上”起来,开始忽略居住功能,更高、更大、更气派成为新的潮流。

  大别墅,强调的不是“大”而是“别墅”,与之前的小洋楼最大的不同是,厨房和卫生间都建在了室内,这种设计跟城市里的居民套房基本一样。

  实际上,农村居民在建造大别墅的时候,由于旧的大瓦房或小洋楼舍不得拆毁,进而出现了两套厨房和卫生间并用的情况。

  而且,这一段时期有实力的家庭,所建造的楼房也更高、更宽大,且并非单纯为了居住需要,而是有意显示富裕程度。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后,当初“万元户”的说法已演化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的调侃。

  所以,此时农村住房建设更注重楼房的外观,不再是四四方方的呆板形状,而是追求更具有设计感的个性化样式,也是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审美表达。

  另外,室内的设备设施也完全向城市看齐,什么液晶电视、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煤气灶、电磁炉、抽油烟机、热水器和抽水马桶等,无不一应俱全。

  大概在2010年之前,中国农村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摩托车;自2010年之后,汽车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到目前几乎已得到了普及。

  因此,农村居民在改造或新建住宅楼的时候,需要为家里的车辆专门建造车棚或车库,这些车辆除了四轮的,还有三轮的和两轮的,随随便便就能停满整个院子。

  经历过暴发户心理阶段后,农村人建房开始追求精神满足,“梦中情房”再不是单纯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更赋有田园生活的情趣。

  时间来到2020年,农村住房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围院式仿古建筑群,其中围院和仿古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之前农村盖房,无论是大瓦房、小洋楼还是大别墅,出门就是前院,甚至是大马路,私密性很差,家庭活动空间存在限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现在,随着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四合院式古典建筑布局再次成为潮流,至于楼房不楼房的,已经不是必然选项。

  四合院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不过,现在的农村四合院与传统四合院不一样,除了保留四合院建筑的核心,拥有一个私密性较强的内院外,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生活元素,比如吊顶、车库,以及内置厨房和卫生间等。

  而且,由于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传统四合院在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缺陷,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现在的中国农村居民,拥有更加宽裕的经济条件,来建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而四合院不仅是生活的居所,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

  总之,未来农村住房建设不仅要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更要满足大家的精神追求。